顯示具有 林榮德音樂藝術專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林榮德音樂藝術專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0年11月7日 星期二

林榮德音樂藝術專輯-簡介

林榮德音樂藝術專輯

目 錄


 
為紀念 1998 洛杉磯臺灣音樂藝術節 -「世紀台灣之音在美國」而製作
一九九八年七月在美國發行 

本專輯應用 VIKON 多媒体管理系統進行編輯及播放
收錄文字、圖片400頁,音樂(WAV, MP3) 200 首,MPEG動態影像20分鐘




施工中!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2000-11-07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2000年3月11日 星期六

林榮德兒童音樂世界

談“林榮德兒童音樂世界”的教育特色
 

 
文: 吳丁連 國立交通大學教授
 
童謠的唸唱、童話的敘述、頑固的音形(ostinato) 的音樂織度、廣泛的音樂內容是“林榮德兒童音樂世界”的特色,它提供給兒童最直接的、多變化的及具幻想特性的音樂經驗世界。 在那世界,兒童從熟悉的台灣童謠的唸唱,擴及到目前的兒歌的歌唱;從感染一份逐漸消失鄉土的回憶,學習了音樂最自然的朗誦節奏,到參與現代的有意義的兒童音樂的欣賞與演奏。
從教學的觀點來看,“林榮德兒童音樂世界”可說明“林榮德音樂班”七、八年來教材的縮 影,它說明一個事實,重視兒童經驗、性向、背影、環境,然後給予音樂的啟發。提到啟發, 常意指到教育不是特定事物的限制,而是從有意的限制來喚起個體的參與、創作與成長。 所以,“林榮德兒童音樂世界”並沒有給孩子一個音樂的偏見,侷限在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的音樂,相反的,它提供了海闊天空的可能性在廣泛的音樂內容裡。這對兒童以後的音樂發展潛力和人格的發展是具重要的意義。



以目前整個世界音樂創作的趨勢來看,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們,似乎以不在滿足三度為主的和絃的音響,或十八、十九世紀作家留下的音樂表達方式與結構,或時代、風格的特定語言, 他們追尋各種音響的可能性,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一些過去被作家所遺忘的環境音樂、各民族的傳統音樂,在二十世紀的現在,具有一份嶄新的意義; “林榮德兒童音樂世界”在這個基礎點,讓兒童唸唱童謠,感受自己民族的、外來的音樂或語意特性;讓兒童從環境音樂 去辨認不同聲音的特性,以豐富未來創作上對聲音豐富的塑造力及表達力。作者從公雞的啼叫、青蛙的聲音、嬰兒的哭聲、水龍頭的聲音、汽車的聲音、腳步聲...面面介紹到 ORFF 為兒童設計的樂器, 木琴、鐘琴、鐵琴、鼓、鈸、腳鈴、手鈴、三角鐵...及一般兒童常見的樂器,鋼琴、小提琴、木笛、大提琴....。
   


對於速度感覺的訓練,也從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去觀察,去感知不同速度所給予不同的感覺,取代了傳統拍節器標示下,數目字的抽象推理,如音樂卷第三卷, 在速度概念的單元裡,由一個烏龜表達六種不同的速度, Largo、 Adagio、Andante、Moderato、Allegro、 Presto。
整個“兒童音樂世界”幾乎由一連串表面似是獨立單元組織而成,事實上,每個單元接提供 給兒童音樂經驗不同的幫助。在每一單元裡,給兒童對事物片段的想象組織一個完整的經驗, 如音樂帶卷三,有聲世界和無聲世界,兒童在這單元,歷遊了一個活生生的兒童世界, 敏銳的感覺到視覺與聽覺映像的交互關係,在那裡兒童毫無困難地,隨著故事的敘述, 音樂的流動,圖畫的暗示,感到生活周遭的親切、可愛及掌握到不同聲音的特性,進而去掌握無聲、有聲世界的感覺的想像。這種經驗對兒童未來的創作提供了一個活的淵泉。

在兒童理論的指導上,這套兒童音樂世界,常透過視覺的聯想,賦給抽象理論豐富具體可感知的生命力,如音樂卷四,第54頁學唱 Do,Re,Mi,So,La (五聲音階),作者透過噴泉的水龍頭的噴水,上下形狀 - 逐漸介紹五聲音階和音高上下行的概念,像這種設計多麼能夠掌握音階的本質和兒童的性向,然後以一個深入淺出的手法,讓兒童認知音階的材料及特性。

隨後作者排了巴爾托克小宇宙的小品五聲音階做了具體的說明。這種利用兒童環境事物來引導兒童活生生的音樂想像力,可說是這套兒童音樂世界在教育手法上最大的特色。在這錄音帶裡,每一個歌謠的演奏,林榮德採用了奧而福 (ORFF)和凱特曼對兒童音樂的處理方式 -頑固音形的織度 (Ostinato texture)。這種織度在人類的歷史非常悠久,以西方音樂史來看,它常以不同的面目 (transformation)出現在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裡,如 1450 年左右的 Ostinato Motet、十六世紀的 Basso Ostinato or Grand、二十世紀的奧而福、巴爾托克、季斯密特的部份作品(請參閱 Harard 音樂辭典)。

在一些民族音樂裡,頑固音形幾乎是他們音樂的基礎,如非洲音樂。這種驅使性、滔滔不絕的頑固音形的節奏,不僅提供了音樂的流動性(Continuity),而且也給我們清楚而易記憶的音樂形狀和音樂結構層次(旋律為焦點、頑固音形為背景)。也給兒童在聽音樂、學音樂的接受能力上,做了最重要的起步。兒童可感知主、屬的層次,可感知不易掌握的背景形狀(由於無數次的反覆,容易記憶),比其給一個交響曲在教育意義上、兒童心理上,更具意義了。

個人很高興見到林榮德成功地將這頑固音形的織度運用到我們的民歌、童謠,且給予一種簡易、清新、親切的趣味。整體而言,“林榮德兒童音樂世界”似乎無意地為我們這一代兒童播下一個多樣性的音樂種子,它既不屬於西方古典音樂,也不完全屬於我們的傳統,而是未來二十世紀音樂創作多方面發展的種子,因為它提供了不是某種特定音樂的限制,而是音樂多焦點的啟發。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2000-03-11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1999年12月17日 星期五

紅瓦厝 - 林榮德畫集


紅瓦厝 - 林榮德畫集



繪畫是另一種形式的聲音 - 剖析林榮德的創作世界 文: 王哲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所長 
 
如果有蘇俄作曲家莫索斯基(Modest Petrovitch Mossorgsky, 1839-1881)
 在1974年試圖以聽覺的語言來傳達視覺的影像,
而發表他的名曲《展覽會場的畫作》(Tableauxd'une exposition);
那麼,在台灣的音樂家林榮德先生
卻以繪畫的形式去詮釋音樂的旋律與節奏,
正如他自己所說:「顏色明暗和造型變化
是另一種形式的聲音」。
 
 
 林榮德愛好繪畫的程度與迷戀音樂的執著,
實在是難分輕重,不易割捨。
林榮德藉聲樂的節奏與音色唱出生命的莊嚴,
也藉著繪畫,表現出他熱愛家園的心聲
以及對台灣這塊土地未來的期盼。
  
林榮德的創作世界,隱涵著幾種情結: 首先是對兒童音樂教育的關切,
 
 
在這種情結下,他會畫出兒童與各種音樂的樂器,
像「玩木琴的小孩」、「唱歌的小孩和鐘琴」
「玩手搖鈴的女孩」、「玩吉他的小孩和世界」...等
融合聽覺與視覺影像的作品,
表達他對兒童音樂教育熾熱而赤誠的意願與理想;
當然,由兒童的自然生態:天真快樂的本性,
林榮德聯想到許多有關兒童與宗教信仰、
兒童與和平人權、兒童與家庭的問題,
 其次是對台灣鄉土的緬懷。 林榮德透過他的記憶和想像,對台灣的古老 風俗民情、鄉野農牧、廟會神祇、古厝村落, 拋出他珍惜和懷念的眼光。 如果再給林榮德一次機會,讓他以音樂或以繪畫 來表達他這種緬懷鄉土的心情, 這種無法醫治的「思鄉病」, 我相信林榮德還是會選擇繪畫, 因為這種情結的抒發,繪畫形式確實是 比音樂要來得直接,來得有力;而且 林榮德以故事性夾雜幽默與悲愴的圖像並置手法, 更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 於是近乎夢克 (Edvard Munch 1810-1863) 的焦慮與不安的「台南鄉下紅瓦厝」、 「台南縣歸仁鄉歸仁村」;
日本浮世繪影響下的「台灣山脈」;
 米羅幽默情懷的「農夫和女兒」、 「古早台灣鄉下夜景」;有高更原始藝術風味的 「沈思的大道公」、「傳統台灣:唸珠菩薩」 和「傳統台灣:伏虎」;也有強烈表現主義色彩 和激盪不安的梵谷塑影的「傳統台灣:龍樹菩薩」。 當然還有素人畫家天真直率的「廟會:普渡時陣」 和「向洪通敬禮-悲悼台灣的布袋戲及被劫殺的童年」。 以上兩種情結是非常明確地呈現在林榮德的 大部份作品中,尤其他在1987年5月所製作的 一件題名為:「我」(Myself)的作品裡, 甚至以塗鴉文字在畫上寫著:
「21世紀新的文藝復興萬歲!」; 《I love Taiwan!》; 《My love to all children!》。 因此,林榮德創作世界中的第三種情結, 在這塗鴉文字中也露出端倪, 他以「21世紀新的文藝復興」 作為對台灣未來的期許。 也許,林榮德認為新的文藝復興運動要在台灣生根落實, 必須先要有一個理想的孕育環境,那就是自由和平, 人與物各得其所,盡其份,自然和樂的世界, 所以林榮德第三種情結就是淨化台灣的環保意識, 其實這種意識型態是從第二種情結昇華擴大而來的「我愛台灣」的具體表現。 正如法國「巴比容畫派」(Ecole de Barbizon)的大師 盧梭 (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 當他看到他心愛的楓丹白露森林的橡樹被砍伐時, 有如自己的手腳被砍斷一樣地傷心痛苦。
林榮德語重心長地控訴破壞自然生態的罪行而說: 「從前的台灣山川秀麗,風景如畫,素有《美麗島》之稱。 如今自然生態破壞無遺,森林砍伐殆盡,水庫也隨著枯竭, 再多再大的水庫也無法彌補。 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使免於瀕臨滅亡, 是每一個台灣人值得深思的事, 不能再縱容燒山、砍伐樹林、浮濫開發等對大自然沒有憐憫心的行為。 風不調、雨不順,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環境的一個回應; 大自然純潔地像嬰兒, 不知道善待養育我們的大地之母,報應就來了」。
 所以,一系列「救樹林」、「救樹木,救生靈」、「愛惜」 「貓頭鷹」、「貓頭鷹與鋼琴」等積極面去激發環保意識, 也有像「千年枯樹上最後一隻貓頭鷹」、「被污染的森林孩子」、 「月亮也發愁」等消極面的反諷手法來喚醒泯滅的良心, 俾能即時挽救人類的生存空間。
林榮德的繪畫,基本上是自學的, 所以他沒有任何學院的包袱, 他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周遭的事務, 用自己的表達方式來詮釋自己的感受; 他不必考慮傳統的邏輯,更不必考慮傳統的技法。 然而從林榮德的作品使用色彩的大膽潑辣與元生率意, 從林榮德繪畫風貌的多元, 我們還是可以察覺到他與西方藝術思潮的密切關係。 單從色彩的張力而言, 他的畫作與表現主義的血緣關係是不容置疑的。 就造型的純真與樸拙而言, 他的藝術又直逼天真畫的素人風格; 尤其在抽象形式與具象形式的交織應用下, 林榮德的繪畫又與眼鏡蛇藝術群的表現形式非常類似。 就畫面的結構而言, 林榮德是一位「魔術師」, 變化無窮極度自由; 有時像是有心安排,有時像是隨意排列; 有時畫面綿密繁複,有時閑散數筆。 就空間處理手法方面來說, 他的作品很少涉及「深度空間」表現上的問題, 因為他的空間觀念是建立在立體主義最先發明的「表面空間」, 不必呈現前後的深度, 也不必要求嚴格的比例關係。
總之,林榮德的繪畫是以台灣鄉土為「體」, 以西方藝術思潮為「用」; 同時,在「體」「用」的相輔相成之下, 結合感性和理性的元素, 締造了林榮德特有的個人風格, 表達了他「繪畫是另一種形式的聲音」的信念。 就像克雷(Paul Klee),是音樂家出生, 林榮德也步其後塵, 但卻將音樂轉化為激情的色彩和悲愴的情結。 欣聞林榮德在美國將有盛大展覽, 特撰此文分析他的創作語彙並道賀其展覽成功。 巴黎大學美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所長 王哲雄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1999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古拙之美 - 林李榭榴的繪畫世界

古拙之美 - 林李榭榴的繪畫世界








林李榭榴 (1899-1996)
1899年9月16日生於台南縣大灣村。
自幼喜愛讀書寫字,悉誦三字經﹑
千家詩﹑四書﹑五經,並精于刺繡﹑衣作。
及長,適歸仁林家,焚香禮佛,相夫教子,
操持家務農事之餘,
並祠奉歸仁敦源聖廟(孔子廟)幾達三十年。



 

我的老母親

林榮德
 
最近我很少回家看我的老母親,可是回家看她老人家始終是我心目中之大 事。其實每次我留在她身邊的時間從未超過半小時,話也說不上兩句。可是如 果有一段時候,我因事忙沒有回家去看她,心頭會不安寧,好像什麼都不對勁, 只要看了她,一切都會好轉,最主要的是想法會放得開些。
我母親對兒子們一無所求,只要他們都娶媳婦,那是她最大的願望。母親 最敬神明,有錢她一定添油香拜拜。年紀漸大的我,較懂事之後,再也不反對 她焚香拜拜。雖然那不是我的信仰,但看她在佛祖面前點燭,虔誠地祈求一樣 又一樣的,真是快意的事。
我母親,她食早齋與世無爭。三、四十年前,我帶她進過第一次飯館,可 是她一口也沒有嚥下。她是屬於鄉下花草與農作物的世界,雞犬牛羊和老鼠的 世界。母親每天必定去果園拔草,那裡有一個曬穀的石磚平地,偶而有小鳥、 斑鳩叫鬧,鴿子徘徊其間,甚至蛇鼠出沒,可是她和牠們都相安無事。
我所說的果園是一造敦源的聖廟,是從老遠的中國大陸山東曲阜接引來的 孔子聖位。孔老有知必定感謝我這位年邁的母親,她二,三十年如一日,天天 往廟中去清潔茶几、奉獻水果。她在那裡種花、種水果、除草、唸經和吟詩。 幾年前她還會到城裡來看看我,問何時取妻生子。現在她不會想要來看我;年 近九十,我不忍心看她養豬飼牛,撒了一個謊言說已在外國取妻成家並且有了 小孩,這回她似乎相信。從前她養了山羊,鄉下人都說大如小牛,豬肥得站不 起來。我兩位哥哥成親時祭神,敬拜天地的記憶猶在我的腦海裡。大清晨膜拜, 天中央演的木偶戲、人戲等等都是尊古法制,最合母親心意。
二十幾年前我要離家到德國去留學時,姐姐說:「我們都知道你不會回來了」 只有我母親說她養了小豬、小羊等我回來時用。離別家鄉那夜,我握緊老母親 的手。她那十隻手指都因操勞而脫臼得每隻都走了樣。啊,那麼一陣心痛的荒 涼,眼中的淚水硬是倒嚥,男兒立志出鄉關,離家時候是不掉淚的,因為我母 親沒掉眼淚。朋友告訴我,我走之後,她在後院開始哭起來。在德國多年,想 念起家鄉母親,總是徹夜難眠,眼淚濕潤我的雙頰。若不是她老人家,恐怕我 還流連異域,浪跡天涯。
小時候我是頑童,聰明而勇敢。自大和自卑在我的性格中堵起兩道高牆, 教我攀登得無限淒愴。我母親從未責罵過我,也不知道我在外面惹了什麼禍。 每天我赤膊、赤足在外東奔西竄,肚子餓了才回家吃飯。夜裡精疲力盡、緊張 和夢囈,從這邊床角翻到那邊床角,母親會說:「米又要漲價了」。她是非常「見 古」的;喜事不可站在人家門蹬(戶定)上,生日要食兩個染紅色的雞蛋。她的 耳朵聽不見,因為年輕時生了一場大病,發高燒變成耳聾。小時我常向她大嚷 大叫,向我母親咆哮,把喉嚨叫得嘶啞。夜裡她因腰酸背痛,或咳嗽無法入睡, 就坐在床頭念佛經,而我則無法忍受。
母親吃齋拜佛令我非常自卑,從來不敢在朋友面前提起我母親。她長得外 貌平凡,沒有我在別人漂亮母親身上發現的高貴氣質。家父在鄉公所任職,很 少在家。我常摔破東西,甚至將整桌碗皿悉數揚翻。儘管我在心中多麼愛我的 母親,一有不愉快的事卻胡亂發洩,將她手植的芙蓉花連根拔起,打破她的鏡 子,怒敲門窗。有一次,小學老師在我屁股上賞了許多大棍,好幾夜屁股朝天 而眠,母親用一種麻油輕輕塗在皮膚上,我在夢中抽肌,醒來看見她在掉淚。
我母親做過助產士,外祖父開漢藥店,又從唐山請來漢文老師,設私塾教 育子弟。那時候小女孩是不准念書的,可是母親常常躲在門後偷聽,竟也熟記 古詩聖文、四書五經、三字經。她念佛經常有錯別字,卻喃呢成音,可是她詮 釋經典所做的那些幼稚的解釋,令小時的我暗暗覺得好笑;文不對題,或將高 超的意境解釋為通俗的見解,實在令人發噱。現在想起來,那種抽象的古文, 現代又有幾個人能解釋清楚而符合原意,又有誰能像她那樣信賴菩薩,從南無 阿彌佗佛中得到那麼大的滿足。
我母親常唸「知足常樂」、「貪字貧字殼」,家裡 還有一塊紅布用幾行大字寫的「兄弟本是同根生 .....」,不知是否出自她的手筆。 她用左手寫字,這一生中我總共寫過三封信給我的老母親,她沒有回過我 一封信。她可能寫了,但不會付郵。「雲淡風輕近午天」,我常唸這首詩,每當 我想起母親時,我就吟唱它,因為那是我母親教我的。我母親姓李名榭榴,是 世界上最美麗的名字。 




另一個背影

文: 張東瀛

林榮德博士是我在台南市中求學時的音樂老師
我知道他致力兒童音樂教育多年
音樂和油畫創作曾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展示
是個蜚聲國際的藝術工作者

也許是同為臺灣人的緣故
閱讀「我的老母親」時,覺得特別親切
感動之餘,自然產生不少「共鳴」
林老師曾說:「家母近年精于繪畫,並恢復刺繡
可謂台灣民間文化最後最純淨的一人。」
 
  
 
 畫家潘元石說她把人生當畫布,以手和心作畫筆
我看過她的一幅作品上面寫著:
「日頭赴出治遠遠,雞赴啼,人煮飯
赴來赴去路頭遠,思著父母心頭酸」
寥寥數語,道盡昔日臺灣婦女的心情
也讓來訪的柏林東方美術館館長低徊不已

林李榭榴女士已於兩年前過世,遺留的兩百多幅水墨應是臺灣文化的瑰寶
林博士事母至孝,他的巧思讓林女士晚年揮灑彩筆,成為臺灣文化的代言人
我常想,只有至情至性的母子,才能譜出這樣的作品。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林榮德-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

 


彩釉瓶

摘自 新東西集 p.122
 
 
可 我 花 可 我 惜 也 瓶 是 常 , 曾 的 少 常 還 看 彩 想 想 沒 過 釉 起 起 有 許 很 花 美 過 多 是 瓶 的 一 彩 花 , 花 隻 釉 樣 兒 合 瓶 形 , 意 , 形 的 色 彩 色 釉 , 瓶 。

 

詩,畫,音樂

摘自 藝術散論集 p.66-67

詩詞中的色彩戀,不是眼睛可以看得見的;
「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細雨霏微....
心中的秋意: 暗色調
尾句是「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印象派的「謬境」,是色感的休息和保留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色皚皚的冬象和內心的孤獨,
有了此詩,無繪的必要

「雲一縞,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又是透明的印象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自然色調的偏愛,幽而靜的想像力,
但人工色彩也令人暗暗羨慕
只是欲說還休,藏在心中而已

「花明月黯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道地的中國色香,好迷人的寫實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葉多花少,初春

李清照的詞大多暗色調
大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是情意綿綿空留駐
「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寫實,簡拂之箏,句句生情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的大家手筆,細膩的風景派,憶舊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占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清溪忽值人」
是透視法,遠近分明,順序很要得

最後一提,巴哈的創意曲第十五首,巴哈所處時代
正是中國瓷器傳入歐洲的時候,據說巴哈受中國瓷器色釉影響特別大
 

 

The Park 公園

林榮德作詩 陳錦芳譯 (摘自 丘中有麥 p.24)
The park has incalcurable eyes in Spring Illuminating every corner of shadow and perfume. Under the sunshine, the doves and the lovers.... Two diamonds so bright among the stars The pair that I used to lose myself in her blue her tenderness so profound. But the yellow leaves already scattering Here, there, at the will of the autumn wind, The eyelids closed, tired with monotony..... Exposed all naked to the winter, The Park with a trembling voice, singing a song of sorrow to me? a vagabond in cold? 描寫入冬前斯圖佳特車站旁公園,葉落知秋後的蕭條景況. 原文已佚.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林榮德年表

林榮德年表


一位以文化教育救台灣的樹根工作者 音樂教育家、鋼琴教授、畫家 1937: 生於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 1943-1954: 正規學校教育 1955-1960: 師大音樂系畢業 隨張彩湘學鋼琴 1964-1969: 德國斯圖佳特國立音樂院 隨 Prof. Lohmeyer 主修鋼琴 Prof. E. Draege 副修聲樂 Prof. H. Giessen 碩士班 (Liedklasse) 1970-1972: 著手於台灣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和推廣 介紹以德國為主的基礎音樂教學理念 1972-1973: 赴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 研究古典音樂和作曲 1973-1975: 以德國少年音樂學校的模式 成立林榮德音樂教育中心 建構學前兒童整体音樂教育方案 推動 ORFF 的兒童音樂教學 介紹奧而福整體教學理念 開台灣木笛教學先河 1975-1981: 致力本土文化如台灣童謠、民謠的收集、創作、編曲 並應用到新一代兒童的教育 協助台灣中、小學音樂實驗班的設立 協助私立台南家專設立音樂科 1978: 與本世紀舉世聞名的偉大作曲家 Carl Orff 認識 與 ORFF 教學權威(G. Keetman)凱特曼女士合編 台灣童謠、民謠為主的兒童音樂合奏曲〝古仔燈〞 1975-1993: 擔任 YMCA 音樂顧問 1978-1981: 創辦台北女青年會合唱團,並任團長 1981-1985: 任教東吳大學音樂系 創辦 "兒童與音樂雜誌" 1985: 舉辦國際夏令營,擔任音樂總監 創辦 "林榮德音樂雙月刊" 1986-1993: 每年舉辦 ORFF 研習會 1988: 舉辦青少年鋼琴大賽 1992-1993: 四十場 〝老母的文化〞巡迴演講 講述如何運用音樂的觀念、材料和鑑賞來教育新生代的兒童 1994: 主辦府城國際音樂夏令營 1995: 受邀出席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世界教師和平聯盟48週年年會 擔任台灣代表團團長 1996: 紐約林肯中心 「台灣文化和世界和平之夜」音樂會 演出曲目 台灣民謠交響詩兩首,白鴒鷥小提琴協奏曲 兒童音樂劇「小氣球夢的旅行」 1997: 舉辦 1997府城國際音樂夏令營 林沂蓁,林玟君小提琴演奏會 1998: 洛杉磯臺灣音樂藝術節 -「世紀台灣之音在美國」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