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古拙之美 - 林李榭榴的繪畫世界

古拙之美 - 林李榭榴的繪畫世界








林李榭榴 (1899-1996)
1899年9月16日生於台南縣大灣村。
自幼喜愛讀書寫字,悉誦三字經﹑
千家詩﹑四書﹑五經,並精于刺繡﹑衣作。
及長,適歸仁林家,焚香禮佛,相夫教子,
操持家務農事之餘,
並祠奉歸仁敦源聖廟(孔子廟)幾達三十年。



 

我的老母親

林榮德
 
最近我很少回家看我的老母親,可是回家看她老人家始終是我心目中之大 事。其實每次我留在她身邊的時間從未超過半小時,話也說不上兩句。可是如 果有一段時候,我因事忙沒有回家去看她,心頭會不安寧,好像什麼都不對勁, 只要看了她,一切都會好轉,最主要的是想法會放得開些。
我母親對兒子們一無所求,只要他們都娶媳婦,那是她最大的願望。母親 最敬神明,有錢她一定添油香拜拜。年紀漸大的我,較懂事之後,再也不反對 她焚香拜拜。雖然那不是我的信仰,但看她在佛祖面前點燭,虔誠地祈求一樣 又一樣的,真是快意的事。
我母親,她食早齋與世無爭。三、四十年前,我帶她進過第一次飯館,可 是她一口也沒有嚥下。她是屬於鄉下花草與農作物的世界,雞犬牛羊和老鼠的 世界。母親每天必定去果園拔草,那裡有一個曬穀的石磚平地,偶而有小鳥、 斑鳩叫鬧,鴿子徘徊其間,甚至蛇鼠出沒,可是她和牠們都相安無事。
我所說的果園是一造敦源的聖廟,是從老遠的中國大陸山東曲阜接引來的 孔子聖位。孔老有知必定感謝我這位年邁的母親,她二,三十年如一日,天天 往廟中去清潔茶几、奉獻水果。她在那裡種花、種水果、除草、唸經和吟詩。 幾年前她還會到城裡來看看我,問何時取妻生子。現在她不會想要來看我;年 近九十,我不忍心看她養豬飼牛,撒了一個謊言說已在外國取妻成家並且有了 小孩,這回她似乎相信。從前她養了山羊,鄉下人都說大如小牛,豬肥得站不 起來。我兩位哥哥成親時祭神,敬拜天地的記憶猶在我的腦海裡。大清晨膜拜, 天中央演的木偶戲、人戲等等都是尊古法制,最合母親心意。
二十幾年前我要離家到德國去留學時,姐姐說:「我們都知道你不會回來了」 只有我母親說她養了小豬、小羊等我回來時用。離別家鄉那夜,我握緊老母親 的手。她那十隻手指都因操勞而脫臼得每隻都走了樣。啊,那麼一陣心痛的荒 涼,眼中的淚水硬是倒嚥,男兒立志出鄉關,離家時候是不掉淚的,因為我母 親沒掉眼淚。朋友告訴我,我走之後,她在後院開始哭起來。在德國多年,想 念起家鄉母親,總是徹夜難眠,眼淚濕潤我的雙頰。若不是她老人家,恐怕我 還流連異域,浪跡天涯。
小時候我是頑童,聰明而勇敢。自大和自卑在我的性格中堵起兩道高牆, 教我攀登得無限淒愴。我母親從未責罵過我,也不知道我在外面惹了什麼禍。 每天我赤膊、赤足在外東奔西竄,肚子餓了才回家吃飯。夜裡精疲力盡、緊張 和夢囈,從這邊床角翻到那邊床角,母親會說:「米又要漲價了」。她是非常「見 古」的;喜事不可站在人家門蹬(戶定)上,生日要食兩個染紅色的雞蛋。她的 耳朵聽不見,因為年輕時生了一場大病,發高燒變成耳聾。小時我常向她大嚷 大叫,向我母親咆哮,把喉嚨叫得嘶啞。夜裡她因腰酸背痛,或咳嗽無法入睡, 就坐在床頭念佛經,而我則無法忍受。
母親吃齋拜佛令我非常自卑,從來不敢在朋友面前提起我母親。她長得外 貌平凡,沒有我在別人漂亮母親身上發現的高貴氣質。家父在鄉公所任職,很 少在家。我常摔破東西,甚至將整桌碗皿悉數揚翻。儘管我在心中多麼愛我的 母親,一有不愉快的事卻胡亂發洩,將她手植的芙蓉花連根拔起,打破她的鏡 子,怒敲門窗。有一次,小學老師在我屁股上賞了許多大棍,好幾夜屁股朝天 而眠,母親用一種麻油輕輕塗在皮膚上,我在夢中抽肌,醒來看見她在掉淚。
我母親做過助產士,外祖父開漢藥店,又從唐山請來漢文老師,設私塾教 育子弟。那時候小女孩是不准念書的,可是母親常常躲在門後偷聽,竟也熟記 古詩聖文、四書五經、三字經。她念佛經常有錯別字,卻喃呢成音,可是她詮 釋經典所做的那些幼稚的解釋,令小時的我暗暗覺得好笑;文不對題,或將高 超的意境解釋為通俗的見解,實在令人發噱。現在想起來,那種抽象的古文, 現代又有幾個人能解釋清楚而符合原意,又有誰能像她那樣信賴菩薩,從南無 阿彌佗佛中得到那麼大的滿足。
我母親常唸「知足常樂」、「貪字貧字殼」,家裡 還有一塊紅布用幾行大字寫的「兄弟本是同根生 .....」,不知是否出自她的手筆。 她用左手寫字,這一生中我總共寫過三封信給我的老母親,她沒有回過我 一封信。她可能寫了,但不會付郵。「雲淡風輕近午天」,我常唸這首詩,每當 我想起母親時,我就吟唱它,因為那是我母親教我的。我母親姓李名榭榴,是 世界上最美麗的名字。 




另一個背影

文: 張東瀛

林榮德博士是我在台南市中求學時的音樂老師
我知道他致力兒童音樂教育多年
音樂和油畫創作曾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展示
是個蜚聲國際的藝術工作者

也許是同為臺灣人的緣故
閱讀「我的老母親」時,覺得特別親切
感動之餘,自然產生不少「共鳴」
林老師曾說:「家母近年精于繪畫,並恢復刺繡
可謂台灣民間文化最後最純淨的一人。」
 
  
 
 畫家潘元石說她把人生當畫布,以手和心作畫筆
我看過她的一幅作品上面寫著:
「日頭赴出治遠遠,雞赴啼,人煮飯
赴來赴去路頭遠,思著父母心頭酸」
寥寥數語,道盡昔日臺灣婦女的心情
也讓來訪的柏林東方美術館館長低徊不已

林李榭榴女士已於兩年前過世,遺留的兩百多幅水墨應是臺灣文化的瑰寶
林博士事母至孝,他的巧思讓林女士晚年揮灑彩筆,成為臺灣文化的代言人
我常想,只有至情至性的母子,才能譜出這樣的作品。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林榮德-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

 


彩釉瓶

摘自 新東西集 p.122
 
 
可 我 花 可 我 惜 也 瓶 是 常 , 曾 的 少 常 還 看 彩 想 想 沒 過 釉 起 起 有 許 很 花 美 過 多 是 瓶 的 一 彩 花 , 花 隻 釉 樣 兒 合 瓶 形 , 意 , 形 的 色 彩 色 釉 , 瓶 。

 

詩,畫,音樂

摘自 藝術散論集 p.66-67

詩詞中的色彩戀,不是眼睛可以看得見的;
「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細雨霏微....
心中的秋意: 暗色調
尾句是「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印象派的「謬境」,是色感的休息和保留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色皚皚的冬象和內心的孤獨,
有了此詩,無繪的必要

「雲一縞,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又是透明的印象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自然色調的偏愛,幽而靜的想像力,
但人工色彩也令人暗暗羨慕
只是欲說還休,藏在心中而已

「花明月黯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道地的中國色香,好迷人的寫實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葉多花少,初春

李清照的詞大多暗色調
大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是情意綿綿空留駐
「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寫實,簡拂之箏,句句生情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的大家手筆,細膩的風景派,憶舊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占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清溪忽值人」
是透視法,遠近分明,順序很要得

最後一提,巴哈的創意曲第十五首,巴哈所處時代
正是中國瓷器傳入歐洲的時候,據說巴哈受中國瓷器色釉影響特別大
 

 

The Park 公園

林榮德作詩 陳錦芳譯 (摘自 丘中有麥 p.24)
The park has incalcurable eyes in Spring Illuminating every corner of shadow and perfume. Under the sunshine, the doves and the lovers.... Two diamonds so bright among the stars The pair that I used to lose myself in her blue her tenderness so profound. But the yellow leaves already scattering Here, there, at the will of the autumn wind, The eyelids closed, tired with monotony..... Exposed all naked to the winter, The Park with a trembling voice, singing a song of sorrow to me? a vagabond in cold? 描寫入冬前斯圖佳特車站旁公園,葉落知秋後的蕭條景況. 原文已佚.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林榮德年表

林榮德年表


一位以文化教育救台灣的樹根工作者 音樂教育家、鋼琴教授、畫家 1937: 生於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 1943-1954: 正規學校教育 1955-1960: 師大音樂系畢業 隨張彩湘學鋼琴 1964-1969: 德國斯圖佳特國立音樂院 隨 Prof. Lohmeyer 主修鋼琴 Prof. E. Draege 副修聲樂 Prof. H. Giessen 碩士班 (Liedklasse) 1970-1972: 著手於台灣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和推廣 介紹以德國為主的基礎音樂教學理念 1972-1973: 赴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 研究古典音樂和作曲 1973-1975: 以德國少年音樂學校的模式 成立林榮德音樂教育中心 建構學前兒童整体音樂教育方案 推動 ORFF 的兒童音樂教學 介紹奧而福整體教學理念 開台灣木笛教學先河 1975-1981: 致力本土文化如台灣童謠、民謠的收集、創作、編曲 並應用到新一代兒童的教育 協助台灣中、小學音樂實驗班的設立 協助私立台南家專設立音樂科 1978: 與本世紀舉世聞名的偉大作曲家 Carl Orff 認識 與 ORFF 教學權威(G. Keetman)凱特曼女士合編 台灣童謠、民謠為主的兒童音樂合奏曲〝古仔燈〞 1975-1993: 擔任 YMCA 音樂顧問 1978-1981: 創辦台北女青年會合唱團,並任團長 1981-1985: 任教東吳大學音樂系 創辦 "兒童與音樂雜誌" 1985: 舉辦國際夏令營,擔任音樂總監 創辦 "林榮德音樂雙月刊" 1986-1993: 每年舉辦 ORFF 研習會 1988: 舉辦青少年鋼琴大賽 1992-1993: 四十場 〝老母的文化〞巡迴演講 講述如何運用音樂的觀念、材料和鑑賞來教育新生代的兒童 1994: 主辦府城國際音樂夏令營 1995: 受邀出席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世界教師和平聯盟48週年年會 擔任台灣代表團團長 1996: 紐約林肯中心 「台灣文化和世界和平之夜」音樂會 演出曲目 台灣民謠交響詩兩首,白鴒鷥小提琴協奏曲 兒童音樂劇「小氣球夢的旅行」 1997: 舉辦 1997府城國際音樂夏令營 林沂蓁,林玟君小提琴演奏會 1998: 洛杉磯臺灣音樂藝術節 -「世紀台灣之音在美國」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林榮德音樂藝術專輯-序 言


林榮德音樂藝術專輯-序 言


向世界展現文化的聲音

文: 李敏勇

 
台灣要邁向一個獨立國家並且和世界其他自由、民主國家建立正常國交, 絕不僅是政治形式課題,而是必須形成本身的文化條件,並以之為基礎, 才能夠達成的。 我們的國度,一方面進行著政治改革之程,追求民主化和獨立;另一方面, 更在努力拓展外交困境,追求重新進入聯合國,以便成為這國際家庭的成員之一。 這幾年來,台灣要求重新加入聯合國的聲音透過多途徑向聯合國表達, 但大多數政治性的聲音-不論官方或民間,通常都把加入聯合國當作政治事務, 忽略了文化的發言。
林榮德,以一為台灣的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的多重角色, 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以文化建構一個獨立國家人格的努力。 從詩、畫與音樂的多重面向抒發、描繪台灣人的心靈語言、 圖像和韻律、節奏。他的心完全投入他所立足的島嶼土地, 從歷史的脈絡和地理的場域交織著他獨特的夢和希望, 並且把這種聲音播送到世界,拍發台灣追尋建構自己的密碼。
今(一九九六)年九月,在聯合國非政府組織 及教育者和平運動聯盟舉辦的「保護地球油畫展」, 林榮德的畫作將參與展出,相信他的油畫作品 將為 UN PLAZA 的盛會,展現來自台灣這一位深切 投入環保關懷畫家的深沈視野。 九月份將在林肯中心艾佛利費雪廳演出 的「台灣文化及世界和平之夜」,林榮德音樂 作品包括「啊!美麗島」、「台灣小提琴協奏 曲」、「大地的呼喚」和長約六十分鐘的兒童環 保音樂作品「小汽球夢的旅行」,更將為台灣 人展現出以文化形貌爭取自己國家重新加入聯 合國的新努力。
美國國家資訊銀行(UIDBA)將出版的「林榮德研究」,會對這位來自台灣的 多重角色藝術家作出深入的介紹。作為一個詩人、畫家或音樂家,林榮德散發 出來的熱情火花實在是對自己國度永不止息的愛和努力。想使自己的國家 昂然大世界舞臺站立起來的願望,相信,這是台灣在政治和經濟以外,向世界 展現動人的文化聲音。
後冷戰年代的世界正在重新建構新的世界秩序,而台灣卻仍因為某些不合理的牽 絆,被阻礙獨立並參與世界的舞臺。這對新秩序的在編成無疑是陰影,也是阻礙。 正當台灣向世界發出政治和經濟的聲音的同時,林榮德從台灣這塊島嶼土地發生 的聲音將在今(一九九六) 年,在聯合國場域面向世界。相信這是一面台灣的文 化窗口,會感動許多國際人士的心靈。
作為林榮德在台灣文學藝術界共同奮鬥的同僚,本人樂於看到這位奉獻一生為台 灣、為藝術的朋友,把台灣的圖像和聲音帶向世界,並且期待透過林榮德的努力 讓世界聽到更真實的台灣聲音,看到更真實的台灣圖像。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林榮德的教育理念

林榮德的教育理念




 1.  兒童教育是人格基礎教育

 2.  人格教育從零歲做起

 3.  智慧教育的前奏 

 4.  母親的歌謠

 5.  老母文化與台灣的搖籃歌 

 6.  語言,音樂與抽象彩繪 

 7.  幼兒文學與音樂 
 
 8.  自然景觀與心靈教育
 
 9.  生活就是藝術 
 
 10. 絕對音感的新觀念 
 
 11. 春天的憧憬
 
 12. 讓我們來建造「音樂藝術森林學校」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兒童教育是人格基礎教育
生命的早晨如果只有花,沒有露水.... 智慧創造文化,然而科學帶來的物質文明 卻讓人忽略教育後代子孫所需具備的 氣質文化與人格成長教育 特別是台灣由於四百年來受到殖民統治 從來沒有「愛台灣」的教育政策 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遂行私慾 不惜扭曲歷史,奴役生民,破壞資源,污染大地 甚至在教育的源流滲入毒素 本土文化和生態環境飽受摧殘之餘 學校教育也成了統治工具 知識的灌輸只為了滿足當政者的目標與需求 兒童在教條中打轉,幼小生命在補習烘爐裡掙扎 今日台灣社會充滿呆鈍的小孩,虛飾少年 頹廢青年,庸碌的中年和悲情的老年人 經濟奇蹟的表相下,黑白交雜的暗流洶湧 正是長年以來缺乏氣質文化教育的後遺症 歌德說「單線進行的教育不是教育」 正如早晨的花園,需要陽光照耀,雨露滋潤 只有當一股有文化,有藝術,有音樂的清流,源源不絕地注入教育系統 才能培養出能夠關懷生命,尊重知識,傳承文化,熱愛鄉土的新台灣人
人格教育從零歲做起
搖籃歌時期 智慧的種苗,循著本能和自然法則萌芽 嬰兒出生就開始學習和尋覓 而母親的胸脯和懷抱正是學習旅程的開端 零歲到三歲的幼兒學習階段稱為「搖籃歌時期」 嬰兒雖已離開母体,仍是母体最重要的一部分 這時的嬰兒最容易体驗母胎時期的安穩與滋長 父母的聲音伴隨搖籃溫柔的律動 有助於激發嬰兒潛藏的學習機能 對於初航的幼兒,甜蜜的搖籃歌正是他們的港灣 語言學家 Benjamin L. Whorf 認為 「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受他早期學習模式的影響」 音樂和語言則是幼兒學習的觸媒與橋樑 很多人清楚記得稚齡時期母親所唱的搖籃歌 媽媽的甜蜜歌聲和輕聲細語,總是美好的第一映象 兒時學會的童謠,一輩子都忘不了 如果人生像花園,音樂和語言不就是唱歌的鳥兒和盛開的花朵嗎?
智慧教育的前奏
百分之百的情感教育 初生的嬰兒,就有記錄資訊的本能 即使建立在生理的刺激和反應 母親的聲音一定是最值得依賴的暗示 襁褓中的嬰兒,就非常喜歡音樂節奏 也會特別注意聲響的來源 搖籃歌的音調,意味著除了語言以外 尚有一種類似電流的感應 循著一絲光源(韻)的軌跡 悠遊在靜靜等待成長的細緻脈動中 母親的語調,婉轉延續成貼心的兒歌 歌聲裡蘊函著不只是單純的語言和音樂 還有來自母愛的關注 以及默默盼望孩子聰明成長的泉源 孩童在充滿愛心的韻律中探尋世界的奧妙 自然培養出對母語,土地,以及生靈萬物的感情 這種愛的教育,才能讓兒童日後的聰明才智盡情發揮 所以林榮德說「智慧教育的前奏,當是百分之百的感情教育」
母親的歌謠

 


那種悠然自得,美妙的音調,讓人忘卻生活的重擔

古早時代,在台灣
不一定要書香之家才有詩歌朗頌
鄉下常聽成人引經據典
販夫走卒出口成章也不足為奇
街頭巷尾瀰漫著賣唱歌謠
細聽之下常是押韻的短詩

林榮德最喜歡的一首唐詩
就是從老母親那裡聽來的
他說:「封建時代的女子是不准念書的
母親竟然躲在門後偷學,她熟背昔時賢文
四書五經,特別是吟唱程顥的春日偶成
那種悠然自得,美妙的音調,忘卻一時生活
的重擔,自然心聲的抒發,從母親那裡播染給孩子」
「我常念這首詩,每當我想起母親時
我就吟唱它,因為那是我母親教我的」

從這段話,我們不難想像母親對林榮德的影響和幫助有多麼深遠
媽媽的歌謠不但是創作的靈感,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
也是林榮德所秉持教育理念的發源地


老母文化與台灣的搖籃歌
人性養成教育中最簡單而自然的工具 台灣人的媽媽,有很高的智慧和偉大的母愛 幼兒吸吮母奶,聽母親吟唱的搖籃歌聲成長 生活教育就在老母文化的薰陶下逐步完成 從這首「搖啊搖」可以看出台灣為人父母者的清明心情 以及對兒女的期盼 搖啊搖,搖到三板橋 阿爹阿娘,來痛惜 橋邊樹木,青笑笑 嬰兒,一瞑大一寸 橋下溪水,流未息 嬰兒,一瞑大一尺 嬰兒去睏,吻吻笑 緊行,緊走,又緊叫 台灣的搖籃有好幾種 其中既溫暖又安全,能讓嬰兒睡得甘甜 又能讓老母繼續工作的就是揹巾 這種揹巾讓幸運的台灣人睡在老母的背脊 聆聽母語的歌聲長大,如此,母語成了終身的信靠 成了最有感情,有血緣交流的話語 另外還有用竹子做成的「搖閣」和「椅轎」 能讓家人與幼兒產生親情交流 這些都是人性養成教育中最簡單而自然的工具 充分表現出台灣先民的智慧以及民族性的文化情感氣質
語言,音樂與抽象彩繪
音樂,是一種自然流暢的律動 而音樂的形成,來自語言 自由自在的歌聲 最能調和幼兒的情緒反應 抽象彩繪可以發揮想像和創造力 讓兒童能夠快樂,健康學習的基本要素 便是語言,音樂和抽象彩繪 唱遊活動先從語言學習開始 人類天生具有語言學習能力 語言的抑揚頓挫可以帶領幼兒進入節奏反應的領域 再經由歌詞的色彩和想像走入美妙的旋律世界 應用語言,節奏和曲調,形成的律動舞蹈 能夠整合聽覺,視覺和肢体活動,開展幼兒的智慧能力 便成了幼兒教育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環 繪畫常能激發幼兒的想像力,也是了解幼兒內心世界的最佳方式 三歲幼兒用線條塗鴉,對末梢神經的訓練,自然而有用 四歲時對色彩的感覺和造形逐漸成熟,學習彩繪可以激發無限的想像力與創意 而學前階段的抽象彩繪更能讓兒童明白「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幼兒文學與音樂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敘述: 張佑竹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先語言而後音樂 四歲以後開始進入「童話時期」 經常任其想像飛躍週遭事物 他們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 甚至將故事的內容以塗鴉的方式表現出來 文學的邏輯性給予幼兒記憶和聯想的線索 音樂的韻律和節拍讓幼兒感覺暢快而有活力 聲音有助於概念的形成與想像 童謠和兒歌則是三者的結合体 台語的八聲音韻以及得天獨厚的音樂性 在眾多民謠裡,將先民的質樸性格 與豐富情感表露無遺 而使用相同語言運作的兒歌或念謠 卻將蘊藏在台灣人生活中的智慧與品味 以極具幽默的方式展現出來,透過延綿遞嬗 口耳相傳的親蜜關係,建立了文化根基 今日的兒歌創作,除了傳統念謠以外 加上音效與電腦動畫,不但豐富了兒歌的內涵,也擴展兒童的學習機能 在現代社會裡作為親子關係的橋樑,是可以預期的
自然景觀與心靈教育
以天地為師,透過生活体驗才能獲得知識與靈性 兒童教育最需要潛移默化 啟蒙的激素就是用來打開他們想像力的通道 林榮德從不覺得,閱讀太多書本以追求過量的知識 對於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認為一個看過稻浪翻飛,麥穗婆娑的鄉下小孩 面臨四季更迭的景觀,不論是鳥語花香的春日 或是蕭瑟靜謐的冬晨,都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對於生命的真義,會有一番開朗的徹悟 相反的,城市裡初生的幼兒,如果受到過分的保護 生命裡的春天卻禁錮在成人意識的牢籠裡 永遠不會知道大自然給予我們多少資源和恩惠 便無法擁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鳥囀蟲鳴,微風流水,其實都是啟蒙孩子心靈的律動 先民依時令休養生息,對於滋哺萬物的土地常存感激之心 經由簡單純樸的生活,培育出敦厚的氣質和善良習性 這種以天地為師,透過生活体驗獲得知識與靈性,才是真正的心靈教育
生活就是藝術
一個建立在土地與文化的教育觀念 德國人對子女的教育理念 建基於對本土文化的珍惜與土地的關愛 幼兒教育從人性的原點出發 音樂,律動,唱遊的課程被命名為 「早期兒童人格發展教育」 不僅是德國,整個歐洲的生活環境 其實就是一種智慧巧思的運用 一種美妙的佈局,讓生活成了藝術 整体景觀是一種構圖,一種秩序,一種思想 美麗而富有人性的光輝和想像力 環境音樂從日常生活細微之處散發出生命的氣息 意味著土地和文化是生活教育的磐石 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土地和生命是共同体,文化潛藏的力量無所不在 在自然環境的懷抱下成長,用最簡單素樸的方式來開啟兒童的智慧之門 教養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具有藝術修養,文化氣質的內在 是林榮德的教育理念,也是他的願望
絕對音感的新觀念
絕對音感是可以學習的 幼兒學習音樂,通常以音感訓練啟蒙 絕對音感意指無需藉助其它音高的聲音 而能辨別音高的判斷能力 大多數專家同意「絕對音感來自先天能力」 擁有絕對音感的孩子,智商指數都在140以上 除非遺傳,無法擁有這種天賦 林榮德基於多年音樂教學經驗認為 一般智商的幼兒可以施以適當訓練,獲得絕對音感 換句話說,絕對音感是可以學習的 三歲的幼兒可以開始一般聽力練習 四至六歲則是進行絕對音感訓練的適當時機 鋼琴的音色優美,又具備音域寬廣,音高固定的特色 是訓練絕對音感的最佳樂器 絕對音感訓練以彩色譜為基礎,將音階以彩虹七色命名 配合彩色球,圖卡以及特別為幼兒設計的音樂教材 例如童話故事,兒歌及律動遊戲等 在二至三年內,幼兒可以打好聽力,節奏,看譜,記譜的基礎 習得鋼琴基本彈奏手勢和技巧,建立良好的音樂人格 實驗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的幼兒並能擁有不同層次的絕對音感
春天的憧憬
獨唱/ 戴美娟 奧而福音樂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於尊重各個民族及地方色彩 與林榮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土地的關懷理念不謀而合 從介紹德國的音樂教育,引進奧而福(ORFF)全人格音樂理念 到成立音樂教育中心,推廣台灣基礎音樂教育 二十多年來林榮德一直堅持本土,自然的音樂教育和藝術創作。 在自然純樸的環境裡成長 從母親那裡傳承極富情感的文化寶藏 他深切体會情感對人格成長教育的重要性 在功利掛帥,升學主義盛行的今日 義無反顧投入兒童音樂教育 藉助文化和音樂藝術的薰陶 期盼給孩童一塊淨土 他說: 「晨曦中幾滴朝露,也許有用,也許徒勞 也許讓風給吹散正好滋長了一顆種子」 希望有一天 萌芽的種子會帶來欣欣向榮的花園 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春天 「還給孩子一個春天」正是林榮德一生的志業與期望。
讓我們來建造「音樂藝術森林學校」
圖: 兒童和平請願團 培養一個對土地,對萬物有感情的孩子 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責任 也是無法推辭的使命 對音樂和藝術的認知 是啟發兒童心靈智慧的觸媒 讓他們在自然環境裡成長 感受本土的人文之美 大家一齊來建造「音樂藝術森林學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