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作品 (Works in Chinese)
蓬萊札記(Multimedia)
一部縱橫台灣四百年,整合文字,聲音,圖像,動態影像的多媒体記錄
林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翼光鮮有勁
秋鸞
一部多媒体浪漫文學史詩,改編自 D.H. Lawrence 於一九二八年完成的長篇小說 - Lady Chatterley's Lover
我驀然驚覺,母親許久不再唱歌,不禁自問
「難道她們的歡笑僅止於無憂的童年? 或是不公不義的世界,迫令她們謹言慎行?」
落葉(Multimedia)
改編自「被遺忘的年代」,
謹以此文紀念為這塊土地犧牲奉獻的台灣人
運轉中的反應器一旦爐內失水,或爐心冷卻功能失效
放射性分裂物所產生的大量衰變熱無法移除,爐心熔解,這時一場核子災變便無可避免。
普羅米修斯與潘朵拉-核能科技的沉思
當我們開發新的科技,不應把它視為征服自然或宇宙的武器而急著去應用。
即使知道某些東西的製造方法,最好還是稍安勿躁,至少應先了解該不該製造,能否收放自如。
少運崎嶇老景宜-我的電腦學習歷程
突然想起年幼時祖父央人替我排的命書,上頭批有一首七言:
「元神乙木大雪期,幸喜頤氣來相依,傷官逢財衣祿富,少運崎嶇老景宜」
回想我的電腦學習過程,還真是蜿蜒曲折.......
林榮德音樂藝術專輯(Multimedia)
林榮德
一九三七年四月六日生于台南
他把奧而福音樂教育引進台灣,幫助幼童增長並珍視自己的天賦和人性
希望藉著藝術、音樂與文學,融合精神文明以及內在的智慧,喚起臺灣人的自覺。
身為音樂教師和文化工作的先驅者,他努力將台灣文化凝聚成一個國際景觀。
並奉獻一生向世界宣示台灣人的尊嚴與人權。
業餘他畫油畫,畫中充滿環保意識及鄉土背景的氣氛。
午夜時分,沒有月亮。全副武裝的戰士,由儲水澳魚貫而出。途經秋桂山,風不太大,只是有點刺骨。
部隊過了珠螺,霧氣從海面掩至,星光逐漸消失。戰備道微微可循,小徑已被暗夜吞沒,兩公尺外一片漆黑。
南竿,一九七三
馬祖列嶼原本就是海裡的一串珍珠。即使歷經烽煙,風華依舊迷人。
杜博士任職台大醫學院首任院長時,篳路藍縷,開創格局,有守有為,不忮不求。
他的智慧與風骨,在亂世成為台灣醫界的中流砥柱。
為甚麼數十年來在台灣的歷史、教育體系和教科書裡讀不到杜聰明與林茂生的事蹟?
是國民黨的高壓統治讓台灣人畏首畏尾? 還是台灣人愚痴魯鈍,忍令青史成灰?
歷史的責任 - 緬懷杜聰明博士
張東瀛
杜聰明醫學博士120歲冥誕紀念專刊 2013 年 8 月 p.106-108
第一次聽到杜聰明博士的事蹟是1962年,當時我正在台南市中讀書。有一位就讀台南一中的鄰居考上高雄醫學院藥學系;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說他也是杜聰明博士的學生了。當時我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杜聰明是誰。高中畢業後我考取台北工專,和醫界無緣。當時杜博士已經退休,離開高醫。我雖有就讀醫學院的同學,卻很少聽到他們提及杜博士的大名。後來讀到杜博士的著作已是數十年後的事。
一九九五年我開始做電腦多媒体,想要把 1895-1995 這一百年間,台灣的人事地物記錄下來,為歷史做個見證。從資料蒐集、考證、文字編輯、圖像輸入、音效製作和影音攝錄等工作,逐步進行。那時候網路不如現在普及,能夠獲得的資料相當有限。台灣經過長期戒嚴,很多人物和事件都被扭曲。例如我的名字「東瀛」就經常被用來指涉「日本」。其實「東瀛」本是台灣的別名。我查證過不少古籍,也發現台灣的廟宇,從北到南,不論樑柱題字或古匾都有不少的「東瀛」。在杜博士的漢詩裡看到他用「東瀛」代稱台灣,便推定這個被誤植的名詞和「閩南語」一樣,應該是國府遷台以後才在台灣流行的用語。
我的長輩朋友當中,有兩位和杜博士相熟。一位是杜博士的長女-淑純女士,另一位是杜博士在台北帝大及台大醫學院的高足-陳俊雄醫師。和淑純女士談話時,每能感受杜博士對女兒的期許,他的開明以及對台灣醫學教育、藥理和蛇毒研究的貢獻。杜女士不僅是杜博士的女兒,祕書,也是他最談得來,能信任的知己。近年來她致力於杜聰明博士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出版,一方面是基於對父親的懷念,另一方面也希望經由杜博士的著作,論述,旅遊札記和日誌,讓年輕一輩對台灣的歷史有更深層的認識。
陳俊雄醫師是我的好朋友。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先在高雄的醫院當醫師。三十歲到台南醫院服務三十年,當副院長時退休。後來在台南市開醫院。醫院的診間有一塊杜聰明博士用毛筆寫的匾額。這是杜博士在陳醫師留學日本,取得醫學博士學位那一年送他的紀念物。陳醫師在日本研究當時最先進的內視鏡醫學。在台灣做過一萬多個胃鏡臨床病例。這塊匾額在他的書桌右上方掛了四十年。陳醫師說杜博士是一個「人格者」,是不畏權勢,不卑不亢,卻能堅守正義的人物。他指的就是杜博士曾經堅決反對台大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合併,因而得罪當道,1954年離開醫學院,終身不再就任公職。
關於杜博士的生平,坊間已有多本著述; 從天下雜誌的「一代醫人杜聰明」,黃元興的「臺北杜聰明」到國史館的「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以及近年來杜聰明基金會陸續出版的書籍,讓我對這位醫學界的前輩,除了尊敬與感念之外,更多了一分反省與自勵。我常想,像杜聰明博士這樣有學識、有擔當的學者為何不能見容於國府? 杜博士在1937年出任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職,是台北帝大僅有的一位台灣人教授。與杜聰明 (1893-1986,日本京都帝大醫學博士) 大約同一時代的知識菁英,如林茂生 (1887-194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胡適 (1891-1962,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林語堂 (1895-1976,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吳國禎 (1903-1984,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 應該都是台灣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對於人物的臧否,歷史學者和專家自有定見,在此無意置喙。我所不解的是為甚麼數十年來在台灣的歷史、教育體系和教科書裡讀不到杜聰明與林茂生的事蹟? 為甚麼在號稱民主自由的台灣,自治史上獨缺「吳國禎事件」? 是國民黨的高壓統治讓台灣人畏首畏尾? 還是台灣人愚痴魯鈍,忍令青史成灰?
解嚴後言論尺度寬放,不僅未能擦亮史實,反而更因意識形態的激烈衝突和政經形勢日趨複雜,迫使「糊化」過程加速,而「包裝歷史」的風潮,也從幕後走向台前。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我看得出這種趨勢和相關事件的因果關係,而杜博士的歷史定位,也讓我對台灣現代史有更深的期待。
生於日政時期的杜聰明,做為第一位獲得日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的台灣人,與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歷經二二八屠殺事件及白色恐怖時期,倖存的知識分子,如何看待當時的政權與社會? 他們在戰後對台灣的前途有何見解? 這些都是我比較關心而想瞭解的問題。杜淑純女士望九高齡,猶孜孜矻矻,不倦於斯,她的用心,實在令人感佩。杜博士任職台大醫學院首任院長時,篳路藍縷,開創格局,有守有為,不忮不求。他的智慧與風骨,在亂世成為台灣醫界的中流砥柱。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祈望杜博士的日誌和諸多作品早日復刻出版,讓我們得以效法這位受人景仰的前輩,也讓新世代台灣人瞭解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應該何去何從。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2013-08-20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