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德的教育理念
1. 兒童教育是人格基礎教育
2. 人格教育從零歲做起
3. 智慧教育的前奏
4. 母親的歌謠
5. 老母文化與台灣的搖籃歌
6. 語言,音樂與抽象彩繪
7. 幼兒文學與音樂
8. 自然景觀與心靈教育
9. 生活就是藝術
10. 絕對音感的新觀念
11. 春天的憧憬
12. 讓我們來建造「音樂藝術森林學校」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兒童教育是人格基礎教育 生命的早晨如果只有花,沒有露水.... 智慧創造文化,然而科學帶來的物質文明 卻讓人忽略教育後代子孫所需具備的 氣質文化與人格成長教育 特別是台灣由於四百年來受到殖民統治 從來沒有「愛台灣」的教育政策 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遂行私慾 不惜扭曲歷史,奴役生民,破壞資源,污染大地 甚至在教育的源流滲入毒素 本土文化和生態環境飽受摧殘之餘 學校教育也成了統治工具 知識的灌輸只為了滿足當政者的目標與需求 兒童在教條中打轉,幼小生命在補習烘爐裡掙扎 今日台灣社會充滿呆鈍的小孩,虛飾少年 頹廢青年,庸碌的中年和悲情的老年人 經濟奇蹟的表相下,黑白交雜的暗流洶湧 正是長年以來缺乏氣質文化教育的後遺症 歌德說「單線進行的教育不是教育」 正如早晨的花園,需要陽光照耀,雨露滋潤 只有當一股有文化,有藝術,有音樂的清流,源源不絕地注入教育系統 才能培養出能夠關懷生命,尊重知識,傳承文化,熱愛鄉土的新台灣人
人格教育從零歲做起 搖籃歌時期 智慧的種苗,循著本能和自然法則萌芽 嬰兒出生就開始學習和尋覓 而母親的胸脯和懷抱正是學習旅程的開端 零歲到三歲的幼兒學習階段稱為「搖籃歌時期」 嬰兒雖已離開母体,仍是母体最重要的一部分 這時的嬰兒最容易体驗母胎時期的安穩與滋長 父母的聲音伴隨搖籃溫柔的律動 有助於激發嬰兒潛藏的學習機能 對於初航的幼兒,甜蜜的搖籃歌正是他們的港灣 語言學家 Benjamin L. Whorf 認為 「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受他早期學習模式的影響」 音樂和語言則是幼兒學習的觸媒與橋樑 很多人清楚記得稚齡時期母親所唱的搖籃歌 媽媽的甜蜜歌聲和輕聲細語,總是美好的第一映象 兒時學會的童謠,一輩子都忘不了 如果人生像花園,音樂和語言不就是唱歌的鳥兒和盛開的花朵嗎?
智慧教育的前奏 百分之百的情感教育 初生的嬰兒,就有記錄資訊的本能 即使建立在生理的刺激和反應 母親的聲音一定是最值得依賴的暗示 襁褓中的嬰兒,就非常喜歡音樂節奏 也會特別注意聲響的來源 搖籃歌的音調,意味著除了語言以外 尚有一種類似電流的感應 循著一絲光源(韻)的軌跡 悠遊在靜靜等待成長的細緻脈動中 母親的語調,婉轉延續成貼心的兒歌 歌聲裡蘊函著不只是單純的語言和音樂 還有來自母愛的關注 以及默默盼望孩子聰明成長的泉源 孩童在充滿愛心的韻律中探尋世界的奧妙 自然培養出對母語,土地,以及生靈萬物的感情 這種愛的教育,才能讓兒童日後的聰明才智盡情發揮 所以林榮德說「智慧教育的前奏,當是百分之百的感情教育」
母親的歌謠
那種悠然自得,美妙的音調,讓人忘卻生活的重擔 古早時代,在台灣 不一定要書香之家才有詩歌朗頌 鄉下常聽成人引經據典 販夫走卒出口成章也不足為奇 街頭巷尾瀰漫著賣唱歌謠 細聽之下常是押韻的短詩 林榮德最喜歡的一首唐詩 就是從老母親那裡聽來的 他說:「封建時代的女子是不准念書的 母親竟然躲在門後偷學,她熟背昔時賢文 四書五經,特別是吟唱程顥的春日偶成 那種悠然自得,美妙的音調,忘卻一時生活 的重擔,自然心聲的抒發,從母親那裡播染給孩子」 「我常念這首詩,每當我想起母親時 我就吟唱它,因為那是我母親教我的」 從這段話,我們不難想像母親對林榮德的影響和幫助有多麼深遠 媽媽的歌謠不但是創作的靈感,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 也是林榮德所秉持教育理念的發源地
老母文化與台灣的搖籃歌 人性養成教育中最簡單而自然的工具 台灣人的媽媽,有很高的智慧和偉大的母愛 幼兒吸吮母奶,聽母親吟唱的搖籃歌聲成長 生活教育就在老母文化的薰陶下逐步完成 從這首「搖啊搖」可以看出台灣為人父母者的清明心情 以及對兒女的期盼 搖啊搖,搖到三板橋 阿爹阿娘,來痛惜 橋邊樹木,青笑笑 嬰兒,一瞑大一寸 橋下溪水,流未息 嬰兒,一瞑大一尺 嬰兒去睏,吻吻笑 緊行,緊走,又緊叫 台灣的搖籃有好幾種 其中既溫暖又安全,能讓嬰兒睡得甘甜 又能讓老母繼續工作的就是揹巾 這種揹巾讓幸運的台灣人睡在老母的背脊 聆聽母語的歌聲長大,如此,母語成了終身的信靠 成了最有感情,有血緣交流的話語 另外還有用竹子做成的「搖閣」和「椅轎」 能讓家人與幼兒產生親情交流 這些都是人性養成教育中最簡單而自然的工具 充分表現出台灣先民的智慧以及民族性的文化情感氣質
語言,音樂與抽象彩繪 音樂,是一種自然流暢的律動 而音樂的形成,來自語言 自由自在的歌聲 最能調和幼兒的情緒反應 抽象彩繪可以發揮想像和創造力 讓兒童能夠快樂,健康學習的基本要素 便是語言,音樂和抽象彩繪 唱遊活動先從語言學習開始 人類天生具有語言學習能力 語言的抑揚頓挫可以帶領幼兒進入節奏反應的領域 再經由歌詞的色彩和想像走入美妙的旋律世界 應用語言,節奏和曲調,形成的律動舞蹈 能夠整合聽覺,視覺和肢体活動,開展幼兒的智慧能力 便成了幼兒教育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環 繪畫常能激發幼兒的想像力,也是了解幼兒內心世界的最佳方式 三歲幼兒用線條塗鴉,對末梢神經的訓練,自然而有用 四歲時對色彩的感覺和造形逐漸成熟,學習彩繪可以激發無限的想像力與創意 而學前階段的抽象彩繪更能讓兒童明白「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幼兒文學與音樂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敘述: 張佑竹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先語言而後音樂 四歲以後開始進入「童話時期」 經常任其想像飛躍週遭事物 他們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 甚至將故事的內容以塗鴉的方式表現出來 文學的邏輯性給予幼兒記憶和聯想的線索 音樂的韻律和節拍讓幼兒感覺暢快而有活力 聲音有助於概念的形成與想像 童謠和兒歌則是三者的結合体 台語的八聲音韻以及得天獨厚的音樂性 在眾多民謠裡,將先民的質樸性格 與豐富情感表露無遺 而使用相同語言運作的兒歌或念謠 卻將蘊藏在台灣人生活中的智慧與品味 以極具幽默的方式展現出來,透過延綿遞嬗 口耳相傳的親蜜關係,建立了文化根基 今日的兒歌創作,除了傳統念謠以外 加上音效與電腦動畫,不但豐富了兒歌的內涵,也擴展兒童的學習機能 在現代社會裡作為親子關係的橋樑,是可以預期的
自然景觀與心靈教育 以天地為師,透過生活体驗才能獲得知識與靈性 兒童教育最需要潛移默化 啟蒙的激素就是用來打開他們想像力的通道 林榮德從不覺得,閱讀太多書本以追求過量的知識 對於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認為一個看過稻浪翻飛,麥穗婆娑的鄉下小孩 面臨四季更迭的景觀,不論是鳥語花香的春日 或是蕭瑟靜謐的冬晨,都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對於生命的真義,會有一番開朗的徹悟 相反的,城市裡初生的幼兒,如果受到過分的保護 生命裡的春天卻禁錮在成人意識的牢籠裡 永遠不會知道大自然給予我們多少資源和恩惠 便無法擁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鳥囀蟲鳴,微風流水,其實都是啟蒙孩子心靈的律動 先民依時令休養生息,對於滋哺萬物的土地常存感激之心 經由簡單純樸的生活,培育出敦厚的氣質和善良習性 這種以天地為師,透過生活体驗獲得知識與靈性,才是真正的心靈教育
生活就是藝術 一個建立在土地與文化的教育觀念 德國人對子女的教育理念 建基於對本土文化的珍惜與土地的關愛 幼兒教育從人性的原點出發 音樂,律動,唱遊的課程被命名為 「早期兒童人格發展教育」 不僅是德國,整個歐洲的生活環境 其實就是一種智慧巧思的運用 一種美妙的佈局,讓生活成了藝術 整体景觀是一種構圖,一種秩序,一種思想 美麗而富有人性的光輝和想像力 環境音樂從日常生活細微之處散發出生命的氣息 意味著土地和文化是生活教育的磐石 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土地和生命是共同体,文化潛藏的力量無所不在 在自然環境的懷抱下成長,用最簡單素樸的方式來開啟兒童的智慧之門 教養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具有藝術修養,文化氣質的內在 是林榮德的教育理念,也是他的願望
絕對音感的新觀念 絕對音感是可以學習的 幼兒學習音樂,通常以音感訓練啟蒙 絕對音感意指無需藉助其它音高的聲音 而能辨別音高的判斷能力 大多數專家同意「絕對音感來自先天能力」 擁有絕對音感的孩子,智商指數都在140以上 除非遺傳,無法擁有這種天賦 林榮德基於多年音樂教學經驗認為 一般智商的幼兒可以施以適當訓練,獲得絕對音感 換句話說,絕對音感是可以學習的 三歲的幼兒可以開始一般聽力練習 四至六歲則是進行絕對音感訓練的適當時機 鋼琴的音色優美,又具備音域寬廣,音高固定的特色 是訓練絕對音感的最佳樂器 絕對音感訓練以彩色譜為基礎,將音階以彩虹七色命名 配合彩色球,圖卡以及特別為幼兒設計的音樂教材 例如童話故事,兒歌及律動遊戲等 在二至三年內,幼兒可以打好聽力,節奏,看譜,記譜的基礎 習得鋼琴基本彈奏手勢和技巧,建立良好的音樂人格 實驗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的幼兒並能擁有不同層次的絕對音感
春天的憧憬 獨唱/ 戴美娟 奧而福音樂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於尊重各個民族及地方色彩 與林榮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土地的關懷理念不謀而合 從介紹德國的音樂教育,引進奧而福(ORFF)全人格音樂理念 到成立音樂教育中心,推廣台灣基礎音樂教育 二十多年來林榮德一直堅持本土,自然的音樂教育和藝術創作。 在自然純樸的環境裡成長 從母親那裡傳承極富情感的文化寶藏 他深切体會情感對人格成長教育的重要性 在功利掛帥,升學主義盛行的今日 義無反顧投入兒童音樂教育 藉助文化和音樂藝術的薰陶 期盼給孩童一塊淨土 他說: 「晨曦中幾滴朝露,也許有用,也許徒勞 也許讓風給吹散正好滋長了一顆種子」 希望有一天 萌芽的種子會帶來欣欣向榮的花園 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春天 「還給孩子一個春天」正是林榮德一生的志業與期望。
讓我們來建造「音樂藝術森林學校」 圖: 兒童和平請願團 培養一個對土地,對萬物有感情的孩子 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責任 也是無法推辭的使命 對音樂和藝術的認知 是啟發兒童心靈智慧的觸媒 讓他們在自然環境裡成長 感受本土的人文之美 大家一齊來建造「音樂藝術森林學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