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之美 - 林李榭榴的繪畫世界



林李榭榴 (1899-1996) 1899年9月16日生於台南縣大灣村。 自幼喜愛讀書寫字,悉誦三字經﹑ 千家詩﹑四書﹑五經,並精于刺繡﹑衣作。 及長,適歸仁林家,焚香禮佛,相夫教子, 操持家務農事之餘, 並祠奉歸仁敦源聖廟(孔子廟)幾達三十年。
我的老母親
林榮德我母親對兒子們一無所求,只要他們都娶媳婦,那是她最大的願望。母親 最敬神明,有錢她一定添油香拜拜。年紀漸大的我,較懂事之後,再也不反對 她焚香拜拜。雖然那不是我的信仰,但看她在佛祖面前點燭,虔誠地祈求一樣 又一樣的,真是快意的事。
我母親,她食早齋與世無爭。三、四十年前,我帶她進過第一次飯館,可 是她一口也沒有嚥下。她是屬於鄉下花草與農作物的世界,雞犬牛羊和老鼠的 世界。母親每天必定去果園拔草,那裡有一個曬穀的石磚平地,偶而有小鳥、 斑鳩叫鬧,鴿子徘徊其間,甚至蛇鼠出沒,可是她和牠們都相安無事。
我所說的果園是一造敦源的聖廟,是從老遠的中國大陸山東曲阜接引來的 孔子聖位。孔老有知必定感謝我這位年邁的母親,她二,三十年如一日,天天 往廟中去清潔茶几、奉獻水果。她在那裡種花、種水果、除草、唸經和吟詩。 幾年前她還會到城裡來看看我,問何時取妻生子。現在她不會想要來看我;年 近九十,我不忍心看她養豬飼牛,撒了一個謊言說已在外國取妻成家並且有了 小孩,這回她似乎相信。從前她養了山羊,鄉下人都說大如小牛,豬肥得站不 起來。我兩位哥哥成親時祭神,敬拜天地的記憶猶在我的腦海裡。大清晨膜拜, 天中央演的木偶戲、人戲等等都是尊古法制,最合母親心意。
二十幾年前我要離家到德國去留學時,姐姐說:「我們都知道你不會回來了」 只有我母親說她養了小豬、小羊等我回來時用。離別家鄉那夜,我握緊老母親 的手。她那十隻手指都因操勞而脫臼得每隻都走了樣。啊,那麼一陣心痛的荒 涼,眼中的淚水硬是倒嚥,男兒立志出鄉關,離家時候是不掉淚的,因為我母 親沒掉眼淚。朋友告訴我,我走之後,她在後院開始哭起來。在德國多年,想 念起家鄉母親,總是徹夜難眠,眼淚濕潤我的雙頰。若不是她老人家,恐怕我 還流連異域,浪跡天涯。
小時候我是頑童,聰明而勇敢。自大和自卑在我的性格中堵起兩道高牆, 教我攀登得無限淒愴。我母親從未責罵過我,也不知道我在外面惹了什麼禍。 每天我赤膊、赤足在外東奔西竄,肚子餓了才回家吃飯。夜裡精疲力盡、緊張 和夢囈,從這邊床角翻到那邊床角,母親會說:「米又要漲價了」。她是非常「見 古」的;喜事不可站在人家門蹬(戶定)上,生日要食兩個染紅色的雞蛋。她的 耳朵聽不見,因為年輕時生了一場大病,發高燒變成耳聾。小時我常向她大嚷 大叫,向我母親咆哮,把喉嚨叫得嘶啞。夜裡她因腰酸背痛,或咳嗽無法入睡, 就坐在床頭念佛經,而我則無法忍受。
母親吃齋拜佛令我非常自卑,從來不敢在朋友面前提起我母親。她長得外 貌平凡,沒有我在別人漂亮母親身上發現的高貴氣質。家父在鄉公所任職,很 少在家。我常摔破東西,甚至將整桌碗皿悉數揚翻。儘管我在心中多麼愛我的 母親,一有不愉快的事卻胡亂發洩,將她手植的芙蓉花連根拔起,打破她的鏡 子,怒敲門窗。有一次,小學老師在我屁股上賞了許多大棍,好幾夜屁股朝天 而眠,母親用一種麻油輕輕塗在皮膚上,我在夢中抽肌,醒來看見她在掉淚。
我母親做過助產士,外祖父開漢藥店,又從唐山請來漢文老師,設私塾教 育子弟。那時候小女孩是不准念書的,可是母親常常躲在門後偷聽,竟也熟記 古詩聖文、四書五經、三字經。她念佛經常有錯別字,卻喃呢成音,可是她詮 釋經典所做的那些幼稚的解釋,令小時的我暗暗覺得好笑;文不對題,或將高 超的意境解釋為通俗的見解,實在令人發噱。現在想起來,那種抽象的古文, 現代又有幾個人能解釋清楚而符合原意,又有誰能像她那樣信賴菩薩,從南無 阿彌佗佛中得到那麼大的滿足。
我母親常唸「知足常樂」、「貪字貧字殼」,家裡 還有一塊紅布用幾行大字寫的「兄弟本是同根生 .....」,不知是否出自她的手筆。 她用左手寫字,這一生中我總共寫過三封信給我的老母親,她沒有回過我 一封信。她可能寫了,但不會付郵。「雲淡風輕近午天」,我常唸這首詩,每當 我想起母親時,我就吟唱它,因為那是我母親教我的。我母親姓李名榭榴,是 世界上最美麗的名字。

另一個背影
文: 張東瀛
林榮德博士是我在台南市中求學時的音樂老師
我知道他致力兒童音樂教育多年
音樂和油畫創作曾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展示
是個蜚聲國際的藝術工作者
也許是同為臺灣人的緣故
閱讀「我的老母親」時,覺得特別親切
感動之餘,自然產生不少「共鳴」
林老師曾說:「家母近年精于繪畫,並恢復刺繡
可謂台灣民間文化最後最純淨的一人。」
畫家潘元石說她把人生當畫布,以手和心作畫筆
我看過她的一幅作品上面寫著:
「日頭赴出治遠遠,雞赴啼,人煮飯
赴來赴去路頭遠,思著父母心頭酸」
寥寥數語,道盡昔日臺灣婦女的心情
也讓來訪的柏林東方美術館館長低徊不已
林李榭榴女士已於兩年前過世,遺留的兩百多幅水墨應是臺灣文化的瑰寶
林博士事母至孝,他的巧思讓林女士晚年揮灑彩筆,成為臺灣文化的代言人
我常想,只有至情至性的母子,才能譜出這樣的作品。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1999-11-22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人性養成教育中最簡單而自然的工具
台灣人的媽媽,有很高的智慧和偉大的母愛
幼兒吸吮母奶,聽母親吟唱的搖籃歌聲成長
生活教育就在老母文化的薰陶下逐步完成
從這首「搖啊搖」可以看出台灣為人父母者的清明心情
以及對兒女的期盼
搖啊搖,搖到三板橋 阿爹阿娘,來痛惜
橋邊樹木,青笑笑 嬰兒,一瞑大一寸
橋下溪水,流未息 嬰兒,一瞑大一尺
嬰兒去睏,吻吻笑 緊行,緊走,又緊叫
台灣的搖籃有好幾種
其中既溫暖又安全,能讓嬰兒睡得甘甜
又能讓老母繼續工作的就是揹巾
這種揹巾讓幸運的台灣人睡在老母的背脊
聆聽母語的歌聲長大,如此,母語成了終身的信靠
成了最有感情,有血緣交流的話語
另外還有用竹子做成的「搖閣」和「椅轎」
能讓家人與幼兒產生親情交流
這些都是人性養成教育中最簡單而自然的工具
充分表現出台灣先民的智慧以及民族性的文化情感氣質

音樂,是一種自然流暢的律動
而音樂的形成,來自語言
自由自在的歌聲
最能調和幼兒的情緒反應
抽象彩繪可以發揮想像和創造力
讓兒童能夠快樂,健康學習的基本要素
便是語言,音樂和抽象彩繪
唱遊活動先從語言學習開始
人類天生具有語言學習能力
語言的抑揚頓挫可以帶領幼兒進入節奏反應的領域
再經由歌詞的色彩和想像走入美妙的旋律世界
應用語言,節奏和曲調,形成的律動舞蹈
能夠整合聽覺,視覺和肢体活動,開展幼兒的智慧能力
便成了幼兒教育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環
繪畫常能激發幼兒的想像力,也是了解幼兒內心世界的最佳方式
三歲幼兒用線條塗鴉,對末梢神經的訓練,自然而有用
四歲時對色彩的感覺和造形逐漸成熟,學習彩繪可以激發無限的想像力與創意
而學前階段的抽象彩繪更能讓兒童明白「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敘述: 張佑竹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先語言而後音樂
四歲以後開始進入「童話時期」
經常任其想像飛躍週遭事物
他們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
甚至將故事的內容以塗鴉的方式表現出來
文學的邏輯性給予幼兒記憶和聯想的線索
音樂的韻律和節拍讓幼兒感覺暢快而有活力
聲音有助於概念的形成與想像
童謠和兒歌則是三者的結合体
台語的八聲音韻以及得天獨厚的音樂性
在眾多民謠裡,將先民的質樸性格
與豐富情感表露無遺
而使用相同語言運作的兒歌或念謠
卻將蘊藏在台灣人生活中的智慧與品味
以極具幽默的方式展現出來,透過延綿遞嬗
口耳相傳的親蜜關係,建立了文化根基
今日的兒歌創作,除了傳統念謠以外
加上音效與電腦動畫,不但豐富了兒歌的內涵,也擴展兒童的學習機能
在現代社會裡作為親子關係的橋樑,是可以預期的

以天地為師,透過生活体驗才能獲得知識與靈性
兒童教育最需要潛移默化
啟蒙的激素就是用來打開他們想像力的通道
林榮德從不覺得,閱讀太多書本以追求過量的知識
對於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他認為一個看過稻浪翻飛,麥穗婆娑的鄉下小孩
面臨四季更迭的景觀,不論是鳥語花香的春日
或是蕭瑟靜謐的冬晨,都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對於生命的真義,會有一番開朗的徹悟
相反的,城市裡初生的幼兒,如果受到過分的保護
生命裡的春天卻禁錮在成人意識的牢籠裡
永遠不會知道大自然給予我們多少資源和恩惠
便無法擁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鳥囀蟲鳴,微風流水,其實都是啟蒙孩子心靈的律動
先民依時令休養生息,對於滋哺萬物的土地常存感激之心
經由簡單純樸的生活,培育出敦厚的氣質和善良習性
這種以天地為師,透過生活体驗獲得知識與靈性,才是真正的心靈教育

一個建立在土地與文化的教育觀念
德國人對子女的教育理念
建基於對本土文化的珍惜與土地的關愛
幼兒教育從人性的原點出發
音樂,律動,唱遊的課程被命名為
「早期兒童人格發展教育」
不僅是德國,整個歐洲的生活環境
其實就是一種智慧巧思的運用
一種美妙的佈局,讓生活成了藝術
整体景觀是一種構圖,一種秩序,一種思想
美麗而富有人性的光輝和想像力
環境音樂從日常生活細微之處散發出生命的氣息
意味著土地和文化是生活教育的磐石
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土地和生命是共同体,文化潛藏的力量無所不在
在自然環境的懷抱下成長,用最簡單素樸的方式來開啟兒童的智慧之門
教養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具有藝術修養,文化氣質的內在
是林榮德的教育理念,也是他的願望

絕對音感是可以學習的
幼兒學習音樂,通常以音感訓練啟蒙
絕對音感意指無需藉助其它音高的聲音
而能辨別音高的判斷能力
大多數專家同意「絕對音感來自先天能力」
擁有絕對音感的孩子,智商指數都在140以上
除非遺傳,無法擁有這種天賦
林榮德基於多年音樂教學經驗認為
一般智商的幼兒可以施以適當訓練,獲得絕對音感
換句話說,絕對音感是可以學習的
三歲的幼兒可以開始一般聽力練習
四至六歲則是進行絕對音感訓練的適當時機
鋼琴的音色優美,又具備音域寬廣,音高固定的特色
是訓練絕對音感的最佳樂器
絕對音感訓練以彩色譜為基礎,將音階以彩虹七色命名
配合彩色球,圖卡以及特別為幼兒設計的音樂教材
例如童話故事,兒歌及律動遊戲等
在二至三年內,幼兒可以打好聽力,節奏,看譜,記譜的基礎
習得鋼琴基本彈奏手勢和技巧,建立良好的音樂人格
實驗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的幼兒並能擁有不同層次的絕對音感

獨唱/ 戴美娟
奧而福音樂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於尊重各個民族及地方色彩
與林榮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土地的關懷理念不謀而合
從介紹德國的音樂教育,引進奧而福(ORFF)全人格音樂理念
到成立音樂教育中心,推廣台灣基礎音樂教育
二十多年來林榮德一直堅持本土,自然的音樂教育和藝術創作。
在自然純樸的環境裡成長
從母親那裡傳承極富情感的文化寶藏
他深切体會情感對人格成長教育的重要性
在功利掛帥,升學主義盛行的今日
義無反顧投入兒童音樂教育
藉助文化和音樂藝術的薰陶
期盼給孩童一塊淨土
他說:
「晨曦中幾滴朝露,也許有用,也許徒勞
也許讓風給吹散正好滋長了一顆種子」
希望有一天
萌芽的種子會帶來欣欣向榮的花園
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春天
「還給孩子一個春天」正是林榮德一生的志業與期望。

